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践中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响应甘肃省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深化“访企拓岗”,助力“富民兴陇”,8月23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仰涛教授带领学院社会实践博士团一行13人前往白银市开展产学研调研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8月23日上午,参观了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白银分公司并进行座谈。博士团在企业技术人人员的详细讲解下,深入了解了该公司在“互联网 政务”“互联网 教育”“互联网 医疗”“互联网 旅游”和“互联网 工业”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发展前景。通过本次参观,不仅了解到该公司在基层社区治理、劳动成本降低、教育资源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成果,还对白银市医疗、民生、交通运输和应急监控方面存在合作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座谈会上,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白银分公司主任贠睿在致辞中热情欢迎了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团的到来,并详细介绍了白银分公司的发展路线、创新思路以及未来计划。技术人员展示了该公司的数据中心平台、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应急平台、智慧社区平台以及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城市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次座谈会为双方搭建了合作平台,拓展了学院与企业的合作领域,促进了实践应用和学术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合作为城市管理和发展问题提供了更多欧洲杯外围平台的解决方案。
8月23日中午,博士团成员走访了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研究院工作人员从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模式、理念、方法、平台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引进、项目攻关、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博士团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博士团了解了研究院在新材料、化工、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一同参观了研究院的实验室。“论文研究是从实验开始的。”徐仰涛表示,希望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聚焦科技创新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发挥高校人才和创新优势,以校地合作谋创新发展,推动研究院高质量发展。
8月23日下午,博士团前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调研,并看望了在集中区管委会挂职的丁万武教授。在参观集中区展厅的过程当中,集中区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集中区内的刘川工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冶金产业园、银三角中小工业产业园、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五个划分园区的产业分布。随后,博士团全体成员与刘川工业园相关领导展开了座谈交流,丁万武对博士团一行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详细介绍了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发展、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感谢了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在申报产学研项目方面给予的支持,希望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合作交流,深化在产业研发布局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徐仰涛对集中区对于本次调研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学校高度重视人才服务和成果转化,并希望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并表示材料学院将全力以赴做好学院与集中区之间的合作,实现集中区与学院科研团队的精准对接。
随后,博士团成员在集中区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靖远高能环境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和锦江中瑞铝业有限公司。在此过程中,双方聚焦科技创新、发展痛点、人才交流平台的搭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靖远高能企业负责人对公司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主营业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成果,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望了后期与我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及定向人才培养的愿景。锦江中瑞铝业有限公司人员详细介绍了公司的生产流程、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竞争力等关键信息,并表示期待与学校开展产教学研多方位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与资本的双重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软件技术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徐仰涛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博士生应深入到生产一线,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为科研和人才培养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徐仰涛特别强调,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的方法途径都是培养青年材料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此次座谈进一步紧密了兰州理工大学与集中区企业的交流联系,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新时代材料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重器,聚焦“四强行动” ,深化“访企拓岗” ,助力“富民兴陇”,真正为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卡脖子”难题贡献自身力量。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打通了校地企联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校地企三方联合”平台的建设,搭建了提高专业技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平台,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利用在冶金、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优势有效结合,实现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院科研创新平台不断促进企业技术更新,以企业产业升级需求持续推进学院学科发展。学院也将以调研实践为契机,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促进化工人才创新培养和就业推荐、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撰稿:韦博强;终审:徐仰涛)